聚焦2023山西“两会” · 代表委员说 | 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创造力
山西日报史晓波 摄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曹英 李晓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加大对民营企业进入产业转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展望全年经济发展与政策走向的风向标,在山西省人民政府代省长金湘军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确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基调。
如何更好地释放出民营经济的澎湃活力?围绕“民营经济”,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哪些好点子?
优化营商环境
政贵有恒,近年来持续推进的优化营商环境,绝非权宜之计,而是蹄疾步稳。“优化营商环境是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过去一年来,受世界经济下行、成本上涨、市场需求下滑、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部分民营企业面临生存压力,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山西省人大代表、大同商业联合会会长、北京大同商会书记刘建军表示。
山西省人大代表、大同商业联合会会长、北京大同商会书记刘建军
围绕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他建议: 一是休养生息 ,政府要尊重企业经营的自主权,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尽量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包容,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实际,给予企业更多支持和帮助。 二是稳岗留工 ,随着市场回暖,各地必然会出现“抢人”现象,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应对,出台稳岗留工相关举措。 三是要用好政策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民营企业看明白,能够快速享受到政策红利。 四是搞好服务 ,把为民营企业服务落实到工作方方面面,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服务便利,支持民营企业在促进消费、扩大外贸、引进来和走出去等方面有更大作为、作更大贡献。
“希望全省上下协同努力,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习,为通航产业发展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吉航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光巍如是说。
聚焦“专精特新”
数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工信部公布了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8997家,山西仅139家,占比仅1.5%;公布的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1984家,全省仅16家,占比仅0.8%。
山西省政协委员、长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华
“依托知识产权的投入和成果,我们公司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等,去年成功入围2022年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名单。” 山西省政协委员、长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华介绍。
作为一名企业家,陈光华注意到,目前高成本和数字化人才缺乏制约了一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意愿。对此,他建议, 希望政府能出台更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同时,设立“三晋民营企业家节”来提升山西营商环境软实力,激发民营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民营企业家信心,鼓励民营企业家为山西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嘉世达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副总孙晓普看来,传统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行业各项政策的实施精度还有待提高。从制度和机制的角度来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尚未完全完成。目前,中小企业也面临着所有权歧视和企业规模歧视,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和资源获取方面存在劣势,极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嘉世达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副总孙晓普
基于山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实际,孙晓普建议: 要加大对准“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力度;对现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高端人才、科研院所和资本融资等方面提供对接服务,积极争取省市相关扶持资金,帮助企业提档升级;同时,引入专业的、具备成熟服务案例的银行、投资和咨询等机构,为企业进行全方位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尽快完成“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此外,积极探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才引智激励政策。
破解人才困境
新时代民营企业要迈向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支撑是人才。“民营企业的‘两个转型’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需要人力资源支撑,亟待加快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支撑。当前,大多民营企业发展已遇到了人才资源短缺的瓶颈短板。”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高义钢铁有限公司轧钢厂天车车间主任付丽静表示。
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高义钢铁有限公司轧钢厂天车车间主任付丽静
对此,付丽静建议, 政府应给予相应政策,提升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储备,支持高素质数字信息化人才及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同时,人社部门也应提供一个平台,双管齐下,让人才扎根在企业,让企业长青。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县域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永昌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晋花建议, 政府要出台本县(市)优秀人才回乡回笼奖励机制,为本地青年人才打造良好、稳定、长远的职业发展平台。同时完善科研人员进县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县域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引导本地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就业创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