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口减少的影响简述:从深圳、杭州三产占比不到7成说起

2022全年,我国出生956万人,死亡1041万人,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数据显示,这是时隔60余年,人口首次负增长。


(相关资料图)

人口负增长,网友们大概持有三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1,认为当前人太多,人口数量减少,于大家是有好处的,至少竞争的激烈程度有所下降;

2,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口减少,对社会经济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说,正面的影响将会小于负面的;

3,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单身万岁,人口减少或增多,于自己影响不大,这种观点在本篇的分析中参考意义不大,忽略。

持人口减少对自己有好处的网友,普遍认为如果我国人口减少到4-5亿,资源紧缺的情况会得到极大地缓解,政府不再为养活人们而发愁,人人都将会过上欧美国家的生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看法是人口学界的主流观点。这种观点将人简单地理解为资源的消耗者,却忽略了人的创造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第2种观点认为,人口减少,会对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持这种观点的网友认为,人口减少,人们累计创造的财富将会减少,人们的消费能力也会减少,即所谓的人口红利减少,于国家和个人而言,这都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新生人口减少,对婴幼儿用品、奶粉、产科等直接领域,有着肉眼可见的影响。但如果将这个影响的周期拉长到20年甚至更久,采矿业、其他制造业、房地产、建筑业、教育、卫生、文体娱乐等领域,同样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细心的网友可以观察下面这张图表,事实上如果新生人口减少,国民经济分类的所有领域,都会受到冲击,只是冲击产生的时间有所不同而已。

事实上,上图的左侧领域,属于国民经济分类中的第一、第二产业,右侧属于第三产业。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农业与工业的界限愈加模糊,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生产。

第三产业,即俗称的消费领域。一般认为,第三产业占比越高的国家,消费能力也越强,被认为是更加发达和现代化的国家。

这便是很多规模较小的国家,基本没有什么工业品,但仍然属于发达国家的原因。

从2020年度各地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我们可以知道:全国仅有6座地级及以上行政区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成,126座在50%-70%之间,其余205座地市的三产占比低于50%。

哪怕是深圳、杭州这样的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没达到70%。

以深圳为例,关于消费,个人最大的感受是,除了上班、带娃出来玩之外,在维持基本的生存之外,个人几乎没有消费能力。

深圳的人均收入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物价相对也不高,为何没有消费能力?早出晚归,没有时间消费,好不容易有个周末,还想赖床。

在此提出另外一种观点:减少工作时间,来缓解出生人口减少的消费萎缩。

为何要提这种方法?因为从目前其他各国的经验来看,解决出生人口减少的方法大概有两种,如下所示。

1,从税收、政策、制度等方面,给予愿意生育小孩的家庭以物质或精神奖励,比如德国生育三个小孩的母亲,所获得的补贴完全可以弥补不上班的损失,比如前苏联的英雄母亲的精神奖励,比如韩国事实上的单身税等方法。从实际效果看,这些方法的收效甚微,并不能缓解人口下降的趋势。

2,大量吸收具有高技能或高财富、且具有高生育意愿的移民。这种方法带来的后果是新移民与原居民之间的矛盾,多以一地鸡毛而不得收场。

于我国而言,目前的政策层面,有明确提到了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消费的前提是有消费的时间。

只要给了大家消费的时间,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增长,这一点从过去若干年的黄金周、春运等长假的消费数据,可以略知一二。

但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勤劳致富仍然是最为主流的观点。这一点,得到了官方数据的支撑。

在2021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首次提到了我国的人均周工作时间,47.8小时/周,折合下来,平均每周工作的时间接近6天8小时。

而在《劳动法》中,规定每周上班的时间上限为44小时。如果人均工作时间与工作时间中位值相似的话,意味着全国至少有一半的人,实际工作时间与《劳动法》相违背。

超时加班,固定有很多客观的历史原因,但如果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开发一款在线服务软件,更重要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让劳动者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用更多的休息时间,不止创造更具价值的生产力,还创造无可替代的消费能力。消费,也是经济持续发展“三驾马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