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哲学的效用分析|天天观天下
(资料图片)
人类近忧远虑的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社会大众的眼前,近忧之一是全球气候的加剧变暖,远虑之一是地球自身温度的逐渐变冷。变热的大气气温和变冷的地球温度都会将地球排除在宜居行星的范围,使得人类丧失生命生长的适宜条件。20世纪中期以前,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危害认识不清,始终把工业化和经济总量的GDP放在第一位,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开始重视气候变化的灾害,制定了绿色经济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牺牲生态环境的GDP增长不再是人们的诉求。地球自身变冷发生在十分遥远的未来,人们不能改变自然的变化,但气候变化主要与人类的技术生产方式有关,人们正在寻找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和生产方式。
资源匮乏和气候变化导致了经济效用的下降,而技术变革和绿色生产导致了经济效用的上升。从效用哲学和效用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可以引入一个“气候成本”的概念,这一概念指的是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经济净收益等于经济收入扣除经济成本,既然引入了气候成本的概念,那么社会的经济净收益等于经济收入扣除经济成本和气候成本。如果气候成本的上升造成了社会经济的边际收益为零或负数的情形,那么社会的经济生产活动或者得以简单维持,或者难以为继。靠牺牲生态环境的旧工业化之路再也走不通了,新型工业化是在环境友好型的基础上实现GDP的增长。
气候变化是指大气、海洋和地表的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发生的变化,随着全球的加速变暖,海平面随之上升,酸化、洪涝、旱灾等气候灾害频繁发生,日益严重的气象灾难对人类的生存安全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危害。气候变化是当今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农田、城建和基础设施的巨大损失,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冲击,全球变暖的异常气候使得植物和动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导致了物种的灭绝。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引起了生产力下降和失业、贫困、移民等社会问题。
2023年2月28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发布了气候评估报告,只要全球气温升高 0.5 度,人类将面临更多贫困、极端高温、干旱、海平面上升、栖息地和珊瑚礁丧失等灾害的发生。关键是采取共同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在气候报告中建议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而不是2℃,到 2050 年,由于气候灾害而带来的贫困人数将减少数亿人。控制在1.5摄氏度时,全球面临供水不足的人数比控制在2摄氏度时降低50%。目前的地球温度已比工业化之前高出了1℃以上,IPCC 在报告中预测,如果人们照常燃烧化石燃料,那么全球气温在本世纪中叶时将上升2.4℃,超过了农业植物和人体健康的临界耐受阈值,到 2100 年的世纪末时,全球气温将上升到生物毁灭性的4.4℃。
近5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的变暖超过了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2倍,每10年升高0.3至0.4 度,珠峰地区同期的平均升温率约为每10年0.33 度,冬季升温率达到了每10年0.39度,而降水变化的趋势不明显。珠峰地区的升温幅度与青藏高原的平均值相当,珠峰地区是世界冰川集中的分布区,近6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显著退缩,冰湖面积急剧扩张,径水流量增大,植被的变绿反映了冰川和水文对气侯变暖的响应。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珠峰地区受到了跨境大气污染物传输的影响,冰川消融造成了污染物二次释放的潜在风险。
2023年,中科院组织了多学科的科学家对青藏高原进行了第二次系统的科学考查,以全面而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动,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作出科学家的贡献。近年来,中科院在珠峰科考的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架设了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使用了无人机、直升机、“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冰川雷达测厚仪、大气湍流观测等系列先进仪器,显著提升了观测精度和探测水平,对珠峰地区的二氧化碳、甲烷的垂直分布进行了测量,精准估算了青藏高原的碳源现状。在今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冰川学者从珠峰6500米的高处钻取了一支冰芯样品,冰芯数据为了解珠峰地区的气候变化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珠峰是地球之巅,也是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前哨,珠峰冰川消退是当前国内外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全球冰川的退缩和融化十分普遍,但珠峰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冰川的退缩速度相对较慢。珠峰地区大气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自工业革命以来呈增加的趋势,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与世界其它地区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冰川广布的珠峰地区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宝库,也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几十年的地面和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自从2000年以来,世界最高的珠峰的北坡冰川缩小了大约6.5%,每年冰川固体物的损失相当于0.3米冰当量,北极、南极以及世界各地高山冰川的损失明显超过了珠峰地区,在过去的20年,阿拉斯加的冰川固体物每年的平均损失相当于1米冰当量。
地球远期的灾害是地热的衰减,地球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从原始太阳系云团中积聚了尘埃和气体,早期的尘埃碎片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并发生碰撞,随着尘埃颗粒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地球得以形成。地核位于地球的最内层,占到整个地球质量的31%,地核温度极高,超过了太阳表面的温度,达到6000K。地核内的巨大热量一是来源于地球形成时期的原始热量,原始地球处于高温熔岩状态,随着地表的冷却形成了地壳。二是来源于地核内放射物的衰变,地球内部有大量天然的放射性元素,比如,铀、钍等,放射性物质在衰变时释放了大量热量,持续的时间相当于地球几十亿年的年龄。
地球的火山喷发和其它地质活动向外散发了热量,大量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量逐渐减少。2022年,科学家在地幔内的布里奇曼岩石中发现,地幔岩石的导热率比预期值高出了1.5倍,这说明地核热量正在快速消失。随着地核的加速冷却,地球磁场也将消失,通过地核内液态铁镍原子的流动产生了磁场,地球磁场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屏障,地球磁场包裹了地球,使得太阳风发生偏转,避开了高能带电粒子流对地球生命的冲击。
一旦地球失去磁场,地球大气将被太阳风慢慢地剥离,变得越来越稀薄,地球生命随之遭受太阳风内高能粒子流的冲击,地面的液态水将蒸发殆尽,地球最终变成一个火星一般的荒凉星球。地核冷却相当缓慢,至少持续十几亿年的时间,人类和其它地球生命在长期内仍将受到地磁场的保护。曾经像地球一样的火星拥有液态的河流和海洋,甚至有生命活动的迹象,随着火星内核的冷却,火星磁场逐渐消失,失去磁场保护的火星最终变成了一颗荒芜的沙漠行星,火星的现在就是地球的未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