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媒体人的视角:关于民营经济的三个确定性

谈到媒体人,能够游走黑白之间的不死鸟,非老胡莫属。

为什么要谈老胡,因为作为前环球时报的总编,他的信息与我们是不对称的,这哥们虽然穿了一身便服,但时不时地,也会透露出主流媒体的真正内涵。

当前最大的事是什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是经济,经济好与坏的关键是民营经济,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派,不管你左到了什么境界,多么讨厌民营,都要响应政策的号召,力挺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在这种问题上,老胡是毫不含糊的,他对经济的关注与敏感,超过了大多数经济学家。这当然不正常。

老胡认为,经济的定力,来自三个确定性。

第一个确定性是和平的确定性。

第二个确定性是开放的确定性。

第三个确定性是法治的确定性。

其实,这三个确定性,都是在门外看热闹的结论。

和平的确定性

外国资本会有这种担心,一旦俄乌冲突复制到了中国的地区性,在中国投资就会有一个安全性的问题。老胡认为“中美必有一战”的说法,是境外的鼓噪和炒作。这等于透露了一种信息,中国将长期无战事。

中国太强大了,正如老胡所言:只要中国不对抗,西方强国也无法逼着中国对抗。老胡说的道理很对,但是,这位老媒体人话没说好,应该说:没人谁敢于挑起中国龙的对抗。什么叫只要中国平对抗?

但是,这不是民营的问题,民间大资本的退却,想得没有这么多。

开放的确定性

这一条,老胡是断了极左的念想。

这也是一种无意的透露,说明国内真的有一种极左的力量,想重返前三十年的伊甸园。但是,从政策的执行看,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从来也没改变,因为没有任何可操作性,纯属意识形态的一种正常的分歧,这种分歧永远存在。

同样,这也不是民营真正担心的问题,民间从来都是在骂声中成长,司马南喊冤,是不是冤,不了解也没发言权,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坐拥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贴了几个标签就垮掉了,那也太脆弱了。

民营的症结不在开放的确定性。

法治的确定性

法治当然很重要,有人说,中国民营经济的问题是立法的问题,我不这么看,法是人定的,人也可以改变法,中国一切问题的归宿,不在法,在人。

今天定了法,明天也可以修改;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当然,老胡说的法很狭窄,他说的是对企业家不能乱抓乱罚,要依法治罪。要宽松、和谐、容错。这就不对了,不管是谁,违法了都要一视同仁,真正的问题是法也要适应复杂的经济现象,要做到中性原则。比如《劳动法》,当然要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利益,但是,也要考虑双向,公司辞退员工要做补偿,董小姐提出了一个问题,培养了员工十几年,员工炒了企业,是不是也要考虑赔付?这就是中性原则,否则,必然引起企业对《劳动法》执行的逆向行为,比如,劳动派遣。反而不利于广大劳动者,加剧了劳资冲突。

这样一说,那就不是法的确定性问题,而是法的市场合理性问题。

总之,老胡的关注以及三个确定性,恰好透露出了近些年的一些逆市场行倾向,老胡以批评的方式在调和灰色的底板。另一方面,也说明老胡不是真关心民营经济的命运,而是关心政策是否能让民营重建信心。

能够重建信心吗?

太能了,只要有明确的措施,比如:降税、免息、全面准入、彻底清理拖欠款、修订《劳动法》、停止任何法外干预……,诸如此类,相信民营就是打不死的小强,是雨后春笋,它们等待的是一场真真实实的春雨。

很难吗?为什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