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的人口,会不会都往大中城市群聚集?

根据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中国的人口很可能会继续向大中城市群聚集。


【资料图】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城镇化率,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体城市化的重要指标,美国的城镇化率是82%,而截止2021年9月份,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61.6%,因此未来人口必然还会进一步向城市集中靠近。

因此,未来农村的进一步凋零也就是必然的结果,这一点不太可能会因为农村的空气好、污染少而改变,这一趋势也非常有利于我们买房、做投资决策等等。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市之间的虹吸效应是非常强的。

以纽约为例,纽约州成立之初,人口只有34万人左右;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目前纽约的人口已经高达近2000万人。

深圳同样也是类似的情况,在发展之初,深圳仅仅只是一个小渔村,但后来深圳不断发展和累计,到现在深圳的人口已经高达1766万人。

为什么人口的流动一定遵循城市虹吸定律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现代经济的模式就是如此,这注定了人口的流动一定会是聚集状态的。

大城市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城市,一定是有其优势的;这个优势可以是地理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乃至政治文化上的优势。

这种优势,首先就会受到招商引资的优先级不同,以成都为例,同样的一个项目优先级,是先给绵阳还是先给成都?

那肯定是先给成都,这一点毫无疑问。

企业进驻,就会吸引大量的用工需求,城市的发展也会吸引大量的农民工、上班族来到此地,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经济需要的是分工,分工能够创造效率。

因此理论上,产业越细分、岗位越细分,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就越大,自然能够吸引的人也就越多,人一多起来,连带着的餐饮、旅游、住宿等需求自然也就跟着上升。

随着人口的越聚越多,经济机会和创业机会也就会越来越多。

同样的道理,一个学金融的毕业生,毕业后基本上也只能留在大城市,这是因为其他三四线城市可能根本就没有与之对应的工作,这几年非常流行的互联网行业,编程、人工智能等岗位,基本上也都在大城市,在一二线城市。

一座城市的产业越是多元化,一座城市所能够吸引到的人自然也就越多,一座城市的包容性越强,那么自然愿意前往该城市“淘金”的人也就越多。

早年间深圳就是非常现实的例子,深圳被称之为“来了就是深圳人”,足以可见该城市的包容能力有多么强。

80年代后,有许多人前往深圳闯荡,渴望闯出一番成就,正是靠着深圳的包容性,这才成就了如今深圳非一般的经济地位。

当然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一线城市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例如房地产行业不断发展,一座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就会无形之中推高资产价格,从而导致资产的泡沫化,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同样也会导致该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上涨。

这一点,从今年一线城市的人口变化就可以窥见一二,今年国内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人口都出现了一些变化,而且这四座一线城市的写字楼租金也有下降的倾向。

随着成本的不断增长,人口可能会流动到二线城市,而不是继续扎堆在一线城市。

当然,即便如此,人口也依然会往大中城市聚焦,哪怕是二线城市接收了更多从一线城市回来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也不太可能跑到三四五线城市,顶多就是留在二线城市。

三四线城市未来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可能会陷入农村一般的境地,但这个时间线显然会更漫长一些,毕竟今天的农村还没有到那样的地步。

总的来说,随着未来人口的开始下降,农村会最先凋零,其次是四五线城市,人口会越来越朝着一二线城市集中发展。

教育也是类似的倾向,这几年一些小镇的小学和中学招生越来越少,就足以看见这种趋势其实是非常大的。

不过城市人口的过度聚焦,同样也带来了另外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城市之间的债务问题,尤其是四五线城市,未来会率先受到人口冲击影响,人口一旦减少,过去的各种投资基建设施所承担的债务,也会有一定的偿债风险。

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警惕和注意的。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