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要做“加法”更要会做“减法”
■一个在法治框架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企业最期待最需要的,这也是政府部门要着力推进的
(相关资料图)
■市场主体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根据不同环境自行修复。当前情况下,除了帮扶政策,其他政策应尽可能少出台一些
围绕5.5%这个“跳一跳”才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目标,连日来,参加上海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持续提振市场信心,唯有真正激活广大市场主体活力,才有望达成预期目标。
用可感措施重振市场信心
一个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是,上海原本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很多在过去一年间遭遇了巨大困难。民建上海市委对1000余家中小微企业做的调查显示,88%的被调查企业感受到很强的疫情冲击,6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市场环境竞争加剧,42.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当前市场开放度下降,33.9%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当前营商环境需要改善。
上海市政府也注意到了企业的顾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狠抓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开展清费减负系列行动等。
在市人大代表,上海艾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朱柯丁看来,市场的信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靠一件又一件的政府工作培养起来的。例如,去年面对疫情冲击,上海迅速制定出台了抗疫助企“21条”、稳增长“22条”等政策措施,帮助企业纾困,成功稳住了一部分企业。
“今年其实也是如此。我希望政府部门能够聆听企业需求,再推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措施,并让它们尽快落地见效。”朱柯丁说,政府部门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要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可见的、可靠的、可操作的措施,让企业和市民都有获得感。
民建上海市委建议,要把稳市场主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研究制定新一轮支持举措,加大财政资金帮扶力度,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工资补贴机制,精准实施“放水养鱼”策略。
政策要有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
多位代表委员都谈到,一个在法治框架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企业最期待最需要的,这也是政府部门要着力推进的。
市人大代表、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吕琰指出,政府部门要树立“成文法”和“统一性”两个理念。他说,“成文法”指的是除了保密事项外,政府的制度、政策都要以书面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开,而且不能写得政府部门看得懂,企业看不懂。“统一性”则要求采取措施,杜绝下级政府部门随意扩展、解释政策,确保政策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能得到统一执行。
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要求平等对待、保护每一个市场主体。朱柯丁建议,政府部门应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治理和整顿针对中小微企业设立的“隐形门槛”,逐步开放中小微企业投资领域特别是“新基建”重点行业和项目,并保持相关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
市人大代表、市律师协会会长、上海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季诺也提出,要规范行政监管和执法行为,在商业经营、知识产权等领域为所有企业提供平等待遇和保护。“一方面,需要减少政府部门在行政监管和执法时的随意性,以增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另一方面,要在商业经营领域给予所有企业平等待遇,特别是在知识产权方面,更要注意加强行政和司法保护。”
适当做“减法”反而效果更好
“有位专家说,一些情况下,不出政策就是好政策。这句话我很赞同。”在市政协委员、民建市委专职副主委沈永铭看来,上海的营商环境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政策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稳定。不要今天说了这个事,明天又变了,看起来都是好政策,企业反而无所适从。”
沈永铭说,市场主体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根据不同环境自行修复。当前情况下,除了帮扶政策,其他政策应尽可能少出台一些,帮助企业能够平稳过渡。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优化营商环境是为了增强市场主体的感受度,而不是体现政府部门的业绩。在一些领域或者考核指标上适当做点“减法”,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市人大代表、致公党静安区委主委吴月对此深有感触。上海全市推行“一网通办”后,设置了很多考核指标,比如减时间、减跑动次数的比例,还有即办件、全程网办事项的占比等。看似是督促政府部门提供高质量的便民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考核指标有时反而影响办事效率。
“有些事项法定时限基数就很小,如果严格按照考核指标再压减95%,那承诺办理时限就不到1天,但这类事项又不符合规定的即办件或全程网办条件,造成基层实际上无法完成上级要求。”吴月说,为完成指标考核,有些基层单位不得不变相调整流程,比如将原先申报后再进行的、比较费时间的流程,要求在申报前全部完成,“这么一来,实际上并没有减少企业办事负担,也没有提供任何办事便利,起不到改革的效果。”
“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最终面向的是企业。”市政协委员、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均豪呼吁,上海的公务员们要敢于、善于与民营企业打交道,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推出精准有效的政策。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闲乐/吴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