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递!精装房变“惊装”房 市场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近年来,多地出台精装修政策,要求大部分住宅交付应是全装修,一时间,“精装”推广铺天盖地。不过,精装修房屋质量问题却时有发生。
位于上海宝山区的“大华朗香公园里”上个月刚刚交付。新房以简装销售,在原本每平方米6万多的房价外,搭售总价6-12万不等的装修升级包。但最近不少业主来电反映,上月刚刚交付的精装新房不仅存在不少装修问题,甚至连水、电、地暖都无法正常使用。
【资料图】
业主黄先生告诉记者,他购买的是一套127平米的3房,为了让新房装修升级为精装房,黄先生向房产开发商支付了45万家具费用和近12万元的装修升级包。然而在交付当天,黄先生竟发现房屋意外频发。房间的插座一插电就烧掉、开门面板里面的电线全部裸露在外、柜子的脚断了、部分家具出现裂痕、席梦思上有两个窟窿、浴室花洒没有配喷头、地漏下方是实心水泥,黄先生说,房虽然是交了,但现在无法入住。除了黄先生家,还有其他业主反映家里的地暖有漏水问题。开发商修过几次,但仍然无法解决问题。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嘉定马陆的金地嘉悦湾,年初时提前7个月交付,但拿到精装修房后却让业主们着实受惊。插销脱落,地漏堵塞,外墙松动等情况比比皆是。
事实上,“惊装房”乱象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消费者面对精装房质量欺诈,常常面临维权难的问题。例如常出现的水电排线混乱、软装偷工减料、材料不环保、细节不到位等问题,因为大多涉及隐蔽工程,不仅不易察觉,也很难认定。比如常见的漏水问题,是房子建设问题还是装修问题,责任比较难划分;不同价格应该对应什么样的装修标准也很难认定。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检索,相关民事案件超过1.4万件。
近年来,全国多地都出台了商品房精装修的标准,明确要求样板间的装修标准应与预售方案中所列的清单内容保持一致。不过,仍有部分开发商枉顾诚信,通过多种方式“套路”消费者。
“惊装房”乱象为何屡禁不止?消费者又该如何避坑?长期关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宋安成律师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的采访时表示,在一手房限价背景下,房地产商利用精装修这个名头,先变相提高备案价格,再进行减配交付,以此完成实际上的“涨价”,逃避政策监控。而在购房合同中,开发商往往会模糊装修细节,等交付时消费者发现问题,再来维权为时已晚。
以上海普陀的“天元府”一期住宅为例,去年9月开盘认购时,销售对于新房的描述是“标准装修,合同中也注明了装修成本不低于3000元每平方米,但实际的样板房却货不对板。面对消费者质疑,该楼盘购房销售就透露,楼盘本来想从单价 9万6千元每平方米 涨到10万2千元每平方米。如果能够涨价,会按照3000元每平方米标准装修。而按现在的售价,装修标准超过3000元每平方米会降低利润。
如何治理精装房乱象,宋安成律师建议,首先,精装修是否合格不能由开发商自说自话,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规范住宅全装修交付中的价格体系、装修标准、责任认定、售后服务等系列问题,并制订赔偿方案,也要制订精装修验收标准,并将精装房的验收纳入备案管理;其次,要强化样板房的管理,开发商设置的样板房是消费者购房的重要参考,也是监督装修质量的有力依据,开发商的样板房在交房后半年内不能拆除,消费者收房后可以进行比对。对于违规开发商可依法进行处罚,并列入失信黑名单,一旦进入黑名单,今后在土地竞拍、行政许可等方面予以限制。
同时,宋安成还提醒消费者,在签署预售合同时,消费者一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在预售合同中,要求开发商详细列出“精装修清单”,写明瓷砖、地板、电器开关、整体橱柜等主要部分的材料、品牌等内容,并约定赔偿责任。此外,各地监管部门也应抓一批典型案例,加大检查和惩罚力度,严厉处罚开发商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虚假宣传等行为。
(看看新闻Knews 彭晓燕 陈昱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