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消息:共筑隐私保护屏障 护航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数智前瞻 本报记者 林春霞
(资料图)
近期,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AI)在引起各界感叹新技术带来一系列革新的同时,也在开始关注科技伦理的规范问题,其中,加强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个人信息等隐私保护成为焦点之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对部分破解版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高度重视,称将持续开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此外,近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也指出,伴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非法收集、买卖、使用、泄露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日益增多,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影响了社会经济正常秩序。
准确认清监管不足与企业利益驱使因素
近年来,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并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然而,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却屡禁不止,原因何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背后有多方面原因,包括企业经营模式、监管缺失、技术手段被恶意利用等。同时,也存在网络信息监管力度不够、部门间协作不足、违法成本较低等因素。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实际上是人为造成更多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个人生物特征要尽可能减少采集,特别是人脸识别、步态、指纹、虹膜、声纹等生物特征。
刘大成认为,手机里许多APP在利用人工智能的形式,特别是ChatGPT的商用让互联网技术快速迭代,也加剧了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风险。人工智能是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特别是在现有的算力和算法上高度聚集,AI内容生成的过程也会对用户决策、偏好进行窥探,同时通过推送不断进行校验。这本身就会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保护与规范问题。因此,对个人而言,要尽可能避免被人工智能窥探自己的生物特征。
“要在法律规定上明确禁止收集生物特征进行生物验证的范围和界限,特别是明确企业未经授权不能进行相关信息采集或泄露。”刘大成说。
强监管靠全社会共筑个人信息保护屏障
姜奇平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必须不断强化监管措施,同时,确保全社会共同筑起一道个人信息保护屏障。
姜奇平认为,一是加强法规建设。政府应加大对人工智能应用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法规体系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二是企业在开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充分考虑隐私保护;三是加强用户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四是依靠技术手段加强个人隐私保护,如采用区块链技术优化用户信息保护与安全;五是让个人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真正用到提高客户体验服务上,鼓励商业创新。
刘大成则认为,监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APP监管,通过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使数据安全整体得以提升。“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要认清每个人都是保护自己隐私的第一责任人。”刘大成表示,这需要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相互之间密切合作,共同来进行有效治理,共同防范个人隐私被过度使用或被不良使用。
当前,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强调加强个人隐私保护和监管恰逢其时。在姜奇平看来,加强对移动互联网APP的监管,规范APP开发、运营和服务的行为,推动企业加强自律,增强用户信息保护意识,有效增强监管部门的执法能力都是促进数字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姜奇平看来,《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明确了互联网行业应该遵循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监管和执法的举措。这将有效净化网络市场,规范网络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的发布是中国首次通过白皮书的方式,对海内外介绍中国网络法治建设情况,其所传递的积极信号在于,我国将继续深入推动网络法治建设,继而持续促进网络空间更加健康有序发展。”姜奇平表示,这也将为今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空间贯彻个人隐私保护要求,寻求规范有序健康良性发展形成警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