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是耐用消费品”?这口锅贝克尔背不动

图片

4月11日,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新浪财经之夜作主题演讲时表示,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陈文玲这样表示。随后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讨论。

经济学家这话,大家肯定是不爱听,孩子是人,怎么能是消费品呢?还耐用消费品,抗磨损呗?用网络时髦词讲,你这叫“物化孩子”。

不过陈老师也说了,这话不是她说的,是经济学家贝克尔说的。外国经济学家咋的?外国经济学家也不能说胡话啊?结果陈老师还是被网友骂上了热搜。

不过这件事引发了我的一丝好奇,这位贝克尔为什么说孩子是一种耐用消耗品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翻书。

这本书叫《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作者是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也就是陈老师口中的贝克尔。

贝克尔在经济学家属于大牛级人物,他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指的是有这么一帮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可以解释一切,于是他们就“入侵”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而贝克尔的主要成就就是把经济理论拓展到人类行为的研究上,他也因此获得了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图片

简单介绍了贝克尔之后,再来看看他的观点,也就是孩子是耐用消费品。书中的原话是这样的:“对绝大多数父母来说,子女是一种心理收入或满足的来源,按照经济学的术语,子女可以看成一种消费商品,有些时候,子女还可以提供货币收入,因而还是一种生产品,而且,由于用于子女的支出和子女带来的收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子女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使得子女既是一种耐用消费品又是一种生产品。”

注意,这里面有一句话是,“按照经济学的术语,子女可以看成一种消费商品”。意思是说,这不是一种日常表达,我是在跟圈里人对话,而不是说给圈外人听的。

随后,贝克尔又补充了一句,“把子女同汽车、房屋、机械等物品相提并论,似乎有些牵强、造作,甚至是不道德的,然而这种分类并不表明子女带来的满足或成本在道德方面与其他耐用品等同。”

说实话,这本书的翻译不是太好,但意思大致还能理解。贝克尔的意思是,我这么说肯定不好听,也不代表子女真的就等同于其他耐用品。

在学术圈内部,贝克尔都在不断强调“把子女看成一种消费商品”是不太妥当的表达,只是为了方便研究而选择了这种表述方式。

而陈老师则把这种表示方式直接宣讲给了可能并没有经济学基础,接受度参差不齐的公众,所以导致质疑简直是一定的。

而她更大的问题在于,把贝克尔的中性表达直接给定性了。说,既然孩子是耐用消费品,能够带来长期回报,所以不生孩子是不对的。

但是你翻烂了贝克尔的这本书,也找不到一句贝克尔鼓励老百姓多生孩子的话。贝克尔是一位经济学家,他只是客观分析经济因素对人们生育选择有什么影响。

而且退一万步讲,我们就算真的把孩子看作是耐用消费品或者是投资品,他们真的就保值吗?真的就能回本吗?恐怕不一定吧?那么又怎么能得出“不生孩子是不对的”这种结论呢?

所以尽管陈老师拉着贝克尔垫背,但恐怕这口锅贝克尔背不起。他既为自己的这个表述感到抱歉,同时也从未得出生孩子比不生好的结论。

所以,真正断章取义的不是网友,而是陈老师。而这番言论一出,恐怕只会引发年轻人的反感,继而让专家的权威性进一步被瓦解掉。

说到生育,虽然在宏观上可能有一些规律可循,比如贫穷地区的生育率相对更高,而发达地区的生育率相对较低。这背后的确有人们根据自身情况的理性思考。

但在微观上,每个家庭的自身情况都不一定,甚至生不生孩子都不完全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选择生孩子的人,有人是单纯地喜欢孩子,有人打算养儿防老,有人只是在完成父母的催促。选择不生孩子的人,有人单纯地不喜欢孩子,有人无法承担生养的成本,有人想过更自由的生活。

所以,生不生孩子这件事从始至终都不是一件应不应该、对不对的事,它只取决于一个家庭愿不愿意,想不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