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越来越分裂了
引言
【资料图】
本周的证券市场,仍然充斥着各种地产政策传闻,很多投资人仍然是沉浸在对地产增量政策的期待中。
周五市场传闻,监管机关考虑完善和延长去年年底推出的“金融16条”政策,继续加大银行信贷领域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
当然,截止到今年6月,去年三支箭政策的落地效果渐渐趋缓,一季度销售改善的持续性也略显不足。
在对地产政策的焦虑氛围中,部分投资者开始寻找基本面数据变化的契机。周五杭州第五批集中供地落下帷幕,五宗地创造土地出让金104亿元,四宗地触发溢价率上限摇号。
而上周北京的集中供地,有三宗地触发摇号,其中顺义新城地块报名房企多达45家,中签率仅为2.22%。在近期的土地市场,似乎有了回暖的迹象。
究竟土地市场回暖的表象与实质有何差异,究竟土地回暖是否是基本面复苏的幻象?我们邀请了嵩山论市的专家,为您详细解读当前土地市场回暖的实质,穿透局部过热的表面,发现问题所在。
问答实录
①丨幻象1:城市热度提升 vs. 实质分化加剧
- 个别城市土拍火热和全国土地市场走弱的背离
主持人:
最近土地市场有回暖的迹象,周五杭州的第五批供地,80%的供地进入了摇号环节,成交溢价率均接近12%的上限。而北京土拍也继续升温,一宗地块可能就有超过40家房企参与竞争。再比如之前的合肥、西安,在集中供地环节呈现出景气回升的迹象。
而与此同时,全国整体的土地市场却并没有复苏的表现,100大中城市的成交土地总价,已经相比于2022年同期下降超过20%。而从房企端看,百强房企1-5月新增拿地建筑面积为5197万平方米,不仅与2022年同期相比均呈现下降趋势,且甚至不足2021年同期的三成。
您是如何理解这种趋势背离的?究竟杭州、北京呈现出的土地市场回暖,是可以持续的吗?
在我看来,当前土地市场所谓的回暖复苏,都是一种幻象。因为目前整体地产市场并不景气,需求端收缩明显,居民一方面提前偿还房贷,提高储蓄,另一方面买房意愿明显下降。
面对令人担忧的收入预期和失业风险,甚至潜在的刚需买房者,也推迟了买房行为。
另外,市场预期也出现较大问题,房企融资又陷入低谷,开发资金来源中的国内贷款,在1-4月同比下跌了10%。在这种资金支持下降和需求不振的背景下,对于土地市场的回暖,只是局部而非全局的,更多是表面的现象,而非问题的实质。
我整理了一下,当前投资者对于土地认知上,有三大幻象:
第一,认为杭州、北京、合肥等地的土拍热度提升,是代表了市场回暖的信号。
第二,看到部分地块报名竞争企业增多,特别是部分房企重新使用马甲,认为这是房企对未来市场和销售的信心提升。
第三,发现当期城投拿地占比下降,民企拿地占比提升,觉得这是民企改善的结果。
同时,投资者即使看到了全国整体土地市场并未回暖,也认为这有利于推出全国性的金融和土地端放松政策,认为下一步银行的信贷支持会推动市场复苏。
今天我就来针对以上问题一一为嵩山论市的听众们做解答。
- 为什么个别城市土拍火热其实是幻象
主持人:
专家您提到的第一个幻象,是个别城市土拍复苏幻象。可是我们也确实看到,北京、杭州、西安、合肥,东南西北许多大城市的土拍热度明显提高。您为什么觉得这种热度是一种幻象呢?
在我看来,诚然,杭州、北京最近几次土拍,确实热度不低,而且地块基本上都触发了摇号机制,过往几年常见的流拍也没有发生。但是,这种热度是建立在几个前提之上的。
首先,由于集中供地机制的改革,2021年的三次限定被打破,各地在实际操作中,突破了集中供地的大部分限制。
比如杭州在6月初,已经进行了第五次供地。大城市每次供地在3-4宗,相对位置优越,临近地铁,周边已开发楼盘热度较高。这种背景下,自然会推高地块竞争的热度。
其次,本身土拍政策不断优化,溢价率上限+不强调竞自持,实际上给了房企很大利润空间,地价保护之下很多房企拿地毛利率可以达到20%。
加上当前核心城市新推地块,在整体需求收缩的背景下,仍然是对买房者具有较高吸引力。所以杭州、合肥等地的土拍,也吸引了许多房企,特别是当地中小民营地产公司来参与竞争。
而部分城市的热度,并不能说明地产行业开始回暖,反而映衬出行业的分化加剧。最终竞得地块的房企,仍然是国企央企作为主导。
而很多二线城市,仍然面临了较高的库存积压,潜在的供地风险也远大于杭州等高能级二线城市。以重庆为例,2023年供地计划比2022年下降接近一半,在推地上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二线城市内部尚且有很大分化,就更不用提广大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趋于停滞,住宅用地也没有百强房企参与竞争。
而我们知道,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半以上由三四线构成,很多百强房企三四线土储和销售占比也是占比在60%以上。而从三四线向一二线转移,事实证明也并非易事,这也是中国地产行业的一大风险。
所以全国个别城市土拍火热是幻象。我们发现,土拍政策的调整以及部分城市供地的改善,确实造成了局部的火热拿地,但是二线城市本身就分化明显,更不用提整体疲软的三四线土地市场。
所以,穿过个别城市土拍火热的幻象,我们发现市场整体仍然缺乏复苏的动力。
②丨幻象2:房企拿地报名增多、马甲增多 vs. 供应结构
- 报名增多并不是房企信心提升,城市供给反而在收缩
主持人:
但是您提到的第二个幻象,重点城市土拍参与房企增多,甚至很多房企不惜出动马甲拿地。这一点非常像疫情之前土地市场火热的时代。但是您却觉得这是回暖的幻象,并不看好土地市场复苏。这是为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有趣的数据。在2021年之前,市场一直对地产行业诟病的一点,就是土地市场的流拍率较高。
高企的流拍率,说明地产公司对于未来预期不佳,整个地产市场的景气度自然很难维持。然而我们发现,当地产行业出现较大信用风险之后,自从2021年四季度以来,土地市场的流拍率就急转直下,到今年竟然流拍率降到了1%以下,具体详见下图。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政府供地时的主动选择。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正式进入招拍挂环节之前,会跟房企召开供地预沟通,而原本强行约定每年三次的集中供地,也被各地突破,比如杭州到六月已经完成了五批次供地。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次供地的地块宗数以及面积都收缩,各大城市实际供地规模明显下降,今年前5月土地供应规模仅有1.65亿平米,较2020年同期降幅超过60%,并且这1.65亿平米中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2022年的供地计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供地更加精细,也倾向于提升供地质量,在本身收缩供地的背景下,维持土地出让收入。
举例说明,4月份青岛集中供地,崂山区张村河地块,没有配建要求,周边将建成青岛二中新校区,符合崂山区战略北进规划。
结果该地块引发136轮竞拍,触发溢价率15%上限,最终成交总价超过20亿元。而青岛4月份的集中供地一共才出让两宗地块。
另外,说起房企拿地增多马甲的问题,其实也是少数房企为了提高中签率所使用的的小手段。
由于当前土拍,优质地块一般都会触及溢价率上限,那么在摇号中,很多房企利用马甲方式,通过城市公司和区域公司注册大量壳儿地产公司拿地。
这样导致原本只有十几家房企竞争的土地,动辄出现五六十家房企拥挤的幻象。而之前治理土拍市场,有限制马甲的政策,比如限制关联公司报名参加同一宗地的竞买,但是很多马甲公司并没法查出跟地产公司直接的股权关系,可能是拍地成功后再转让股权,或者开发商互为马甲,最终实现提升真正买家的中签率。
③丨幻象3:民企拿地比例提高 vs. 与城投国企联合拿地
- 民企拿地比例提升更多是被动行为
主持人:
专家,那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土地市场中城投公司拿地比例逐渐减少,而民企拿地比例越来越高。很多投资人认为,这是土地市场开始回暖的标志,也说明民企的信用资质在改善。毕竟,能开始增大拿地比例,说明民营地产公司的现金流有所改善。但是这也与我们当前观察到的民企信用风险仍未出清的情况不符。
这是否也是您说的幻象之一?民企拿地比例提升是否也不能代表土地市场回暖?
2021年以来,民营房企面临了明显的行业风险,整体销售下行的背景下,民营房企对于土拍的热情也有所下降。2022年下半年,民营房企的拿地占比已经降至20%以下。
而2023年以来,民营房企拿地积极度不断提升,根据中指研究院的统计,1-4月很多城市民营房企拿地占比已经超过40%,叠加上一季度的销售回暖,让很多投资人以为地产复苏已经到来。
然而,我们透过表象看,民营房企中相对排名较高的,大多是上市公司,而根据中指院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1-5月,上市民营房企中拿地企业数量占比仅为8.2%,表明绝大部分上市民营房企基本停止拿地。这与民企拿地整体比例提升形成明显背离。
近期拿地的民营房企中,大部分民企对于地产竞争意图仅仅是参与,也有一些地块是涉及到过往城中村改造或者棚改的地块,并没有在拿地端体现出持续性。而传统优质民企地产公司,也仅有滨江和龙湖能保持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拿地,并能排入房企新增货值TOP10。
另外,去年财政部126号文,严禁通过国企购地虚增土地出让收入。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国企和城投平台,联合民企拿地,运用国企的资金优势结合民企的开发与运营能力。在这种背景下的民企拿地,实际上民企在拿地联合体中并不提供资金。
所以也不能说因为民企拿地比例提升,就可以断定土地市场回暖。
此外,我们要关注各个城市的当地中小民企,他们也构成了当地市场的重要力量。与其期待大民企地产公司恢复拿地和整个市场宏观回暖,不如在微观上多观察当地“小而美”房企拿地的节奏,寻找项目端的机会。关于这一点,我们之前的周报有详细论述。
④丨土地市场展示的行业趋势和政策判断
- 民企拿地比例提升更多是被动行为
主持人:
在讨论完您说的三个幻象之后,我们也确实理解了,当前个别城市土地市场回暖,更多是局部性的,也是建立在供地政策调整的背景之上。那我们想请教专家,按照您的分析,穿透三个幻象之后,当前的土地市场,反映了地产行业的哪些趋势?
另外我们也很好奇,目前全市场都处在对地产新政策的预期中,您是怎么判断未来政策趋势的?
按照我的分析穿透三个幻象之后,当前土地市场乃至于整个地产行业的格局就摆在眼前:马太效应加剧,市场结构性衰退。
所以,当前市场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没有改变,居民端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还在持续,大家一边存钱一边提前还房贷,就是不想买房。
而预期转弱方面,我们发现民企地产债仍然有新增境内展期和违约主体,而开发资金来源中的国内贷款仍然有10%的同比降幅,市场销售动能减弱。
落实到的土地端的供给冲击,大量存量库存没有得到消化,而郑州等城市交付滞缓 的楼盘还在累积,保交付压力巨大。
所以,在综合的行业压力下,当前房企拿地的容错率仍然极低,毕竟每一次政府采取缩量供给的策略,造成局部市场过热,地块竞争压力加大,但是未来的销售很有可能无法支撑地块的后续投资。
所以除了资金端有明显支持的国企央企,以及采用代建等模式合作拿地,实际出资极少的优质民企,大部分房企并不敢去拿地,所以也就谈不上土地市场的回暖。
而整个地产开发贷资金仍然投放有限,前端融资可用工具也是逐渐减少,增量资金的不足,自然也无法支持土地市场的回暖。
说到这里,就必须要谈到政策的趋势。当前市场很多投资者热烈期待增量政策。其实从土地市场看,不需要大量的新增政策,只需要原有政策的优化,就可以对市场带来积极预期。
2021年的第二轮集中供地,许多城市取消了竞自持、配建的要求,限定了拿地价格上限,变相提供土地利润率,就开启了央企地产公司长达半年的优势行情。
所以,在我看来,目前的地产政策,期待诸如一线城市大幅放松乃至于取消限购限售政策,是不现实的,而渐进式的政策优化,可能是监管机关的首选。当然,如果有分析师认为近期土地市场回暖,所以政策毫无空间,也是矫枉过正。
来源:嵩山论市,本文已获授权,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