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递!从“危棚简屋”到“幸福秀带”!听这位普陀人讲述“两湾一宅”变迁史……
“两湾一宅”即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宅,曾是上海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危棚简屋最集中、影响最广泛的棚户区,这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没有医院和像样的公共设施,走进去像进入了迷宫……
(资料图片)
“两湾一宅”的改造,是居民们的迫切要求和愿望。其动迁历时10个月,创造了上海动迁投资最大、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等多项纪录。
“两湾一宅”的改造,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反响之好,在上海旧区改造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而今,“两湾一宅”早已告别了“危棚简屋”的历史,崭新的“中远两湾城”幸福秀带崛起在苏州河北岸,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壮丽辉煌和居民的美好幸福生活。
作为上海大规模旧改的典范,“两湾一宅”改造背后还有哪些值得讲述的故事?近期,普陀宜川路街道组织开展了“老青携手话宜川——建村70周年口述故事采编”活动,从普陀区宜川机关退休干部吴麒英的口述中,见证她所亲历的这一民生、民心改造工程的光辉历程。下面是她的口述。
吴麒英(图左)曾任宜川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分管社教、民政工作),正处级调研员。亲历1998年“两湾一宅”动迁,完成了最后一户的拔点攻坚,因政绩突出被授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纪念章。
01
环境:遍地“危棚简屋”,又破又大像迷宫
我是从教育体系转入街道工作的。那时候“两湾一宅”还属于中山北路街道(1999年7月,中山北路街道和宜川新村街道“撤二建一”,撤销中山北路街道、宜川新村,建立宜川路街道),是当时有名的棚户区。
“两湾一宅”占地面积49.5公顷,有居民万余户,区域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没有一条公交线路,更没有医院和像样的公共设施,真的是又破又大,放眼望去全是“危棚简屋”,人进去像进了迷宫一样,需要人带着走才能找到方向,而且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很差,大家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家里基本上都在用马桶。
动迁前居民生活场景
改革开放后,居民们日益期盼居住环境能够改善,很多居民当时都申请了私房翻建,但出现了很多的“违章搭建”,这样一来“两湾一宅”就显得更加拥挤了。“一线天”“搭天桥”“水帘洞”,当时人们用这些词来形容“两湾一宅”,我认为是十分贴切的。
02
攻坚:历时10个月9500户居民顺利搬家
1998年,“两湾一宅”动迁工作拉开帷幕。
经过历时10个月的努力,9500户动迁居民顺利搬迁,动迁工作宣告完成,创造了上海动迁投资最大、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等多项纪录。
1998年动迁工作拉开帷幕
如今来看,在很短的时间里顺利完成动迁工作,主要还是因为动迁是民心所向。当时市领导、区领导都十分关注“两湾一宅”的动迁,居民们也十分迫切地希望能够改善居住环境。
为了解决动迁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当时普陀区也建立几个协同工作小组,调集了很多专业人士与先后进入区内西部、万众、万千和伟龙等五大动迁公司现场办公,从政策咨询到法律援助一应俱全,发现问题当场解决。
要说没有遇到困难,那是不现实的。动迁之初,近万户人家有几万个方案,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怎么办?我们广大机关干部、居村干部就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家一家去动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哪家该分多少就分多少,不允许打招呼,也不接受打招呼,要求一样,标准一样,做到让老百姓心里有本账。
刚开始的时候,江桥、大场没人愿意去,桃浦也没有学校,安置房还是一片空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领导干部、党员就带头动迁,社区党小组也在积极动员。
回想起来,那时候真的很辛苦。我们白天动员居民,每天晚上八点回来开工作会议,开完会还要再下社区一家一家动员。就这样,在广大机关干部、党员的努力下,居民们看到了希望,对新家和新生活开始有了向往,情况也渐渐出现了好转的局面。
为了“两湾一宅”改造的顺利进行,我们中山北路街道机关、企业、居委干部70余人,在拔点攻坚的过程中也组成了一个动迁稳定疏导工作小组,前后上门做居民工作就高达4500多人次,后来我们被老百姓称为“老娘舅”,并且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优秀集体。
因为大家信任我,“两湾一宅”的最后一户拔点的任务由我来完成的。当时是1999年7月,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这项工作结束后,中山北路街道撤销,成立了现在的宜川路街道。
03
自豪:这里曾经有我们的奋斗故事
因为在两湾一宅动迁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区里还授予了我两枚纪念奖章,这个荣誉真的来之不易,我感到非常自豪。
获颁的两枚纪念奖章
“两湾一宅”的改造,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反响之好,在上海旧区改造史上足以留下浓笔重彩的一页。“两湾一宅”改造的成功实践,也被列为上海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最有影响的十件大事之一。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广大机关干部、党员群众的努力,但最离不开的,还是民心。
如今苏河“两湾一宅”地区风景
“两湾一宅”早已经告别了“危棚简屋”的历史。如今,看着崭新的“中远两湾城”幸福秀带崛起在苏州河北岸,我时不时还会去苏河步道上走一走,而每看一次,往事似乎历历在目,我的心都会激动不已。因为,这里曾经有我们难忘的奋斗故事。
记者:普陀区融媒体中心宜川分中心
记录者:钱玉琦
编辑:王念平
关键词: